close

昨晚終於把買了好幾天被我丟在地上的財經拆封,
想說把它當作我愛的商周好好拜讀一下。

沒有想到,兩本雜誌風格差很多啊!!

在商周裡,你即便看得到社會的現實,
卻也看得見每周報導的人物中,那些越挫越勇的精神。

看完,你只會有滿滿的正面能量。

財經,(當然,我只看一期,可能有點以偏概全了)
我看到一半就覺得天是要塌了嗎?
即便說的是事實,但是上面分享的心路歷程,
卻只有把人推進更深的深淵,沒有任何鼓勵的作用。

剛好我看的這期,封面故事是說台灣的失業狀況和就業情形,
裡面第一個分享的故事就是一位目前39歲,
曾經年輕風光一時,在政壇、文壇上都富有地位的一位失業男子。
他說他面臨的是中年失業危機,一失去工作,就是四年。
導致他患有重度憂鬱,成天把自己封閉在山上的家,
每個月靠借錢還房貸,要看醫生也要借錢先把健保費給還了。

說真的,如果不同情他,真的是因為我們所處兩個不同的世界嗎?
如果這樣一位有能力的人,都無法重振威風,找出生路,
那麼,那些更弱勢的人,又該何去何從?

這本財經的後半部幾乎就是在說台灣即將走入"崩世代",
或許說的是很實際的現況,可是,總是覺得這個名詞似乎為人民找了一個很完美的藉口。

我記得,在上一波金融風暴中,
曾遇過一對高知識夫婦一同來應徵安親老師職務,
他們一邊面試一邊泣訴著,因為兩人同時放無薪假、被裁員,
家中還有幼嬰要扶養,還有房貸要繳,
所以不得不捨棄原有的科技新貴身分,
往更底下的工作尋找。

最後當然是不適任,他們是做科技的,不是做教育的,
而他們的心態也不適合做教育。

當下我只疑惑,兩人都曾是高薪分子,難道沒有存款嗎?
兩人都念到碩士博士,也都還算年輕,難道無法另謀生路嗎?

所以說,我只覺得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是依賴科技的結果就是無法回歸人性。
不論是享受著高科技生活的消費者,或是仰賴科技為生的科技貴族,
一但把這兩字抽掉,我們竟也無法學習「反璞歸真」的態度,回到最原始、最初衷的原動力。

剛開始看商周時,看到這些成功的人士,我會以為這些人跟發票千萬獎金得主一樣,
是稀有的幸運兒。

後來,慢慢比照過後,我才發現,
其實是大多數的人都過於養尊處優,所以死於安樂。

曾幾何時,台灣人以像竹子般富有堅韌的特質為傲,
我們還能在國小的社會課本中說到台灣這個民族,就是越挫越勇、不畏風浪,並有多元的延展性,適應力極佳。
現在看來,都是空談,已成為歷史。

與其成天看著像《財經》這樣描寫過於現實的文章,或是盯著電視,看著名嘴口無遮攔的大肆分析現在的台灣有多腐敗,
不如看看《商周》,看看裡面的小人物、大人物是如何轉念、如何經歷挫折、如何走到今日成就,
也許思考會正向得多,獲得的靈感也會多些。

別再抱怨政府無能、公司無能、社會無能,
我相信台灣過去到現在的歷史中,一定有比此時更差的環境,

但是人心呢?台灣人民面對劣勢時的態度呢?

是否已是空前的差、空前的敗壞,答案自在人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ldmoon4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