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終於把買了好幾天被我丟在地上的財經拆封,
想說把它當作我愛的商周好好拜讀一下。
沒有想到,兩本雜誌風格差很多啊!!
在商周裡,你即便看得到社會的現實,
卻也看得見每周報導的人物中,那些越挫越勇的精神。
看完,你只會有滿滿的正面能量。
財經,(當然,我只看一期,可能有點以偏概全了)
我看到一半就覺得天是要塌了嗎?
即便說的是事實,但是上面分享的心路歷程,
卻只有把人推進更深的深淵,沒有任何鼓勵的作用。
剛好我看的這期,封面故事是說台灣的失業狀況和就業情形,
裡面第一個分享的故事就是一位目前39歲,
曾經年輕風光一時,在政壇、文壇上都富有地位的一位失業男子。
他說他面臨的是中年失業危機,一失去工作,就是四年。
導致他患有重度憂鬱,成天把自己封閉在山上的家,
每個月靠借錢還房貸,要看醫生也要借錢先把健保費給還了。
說真的,如果不同情他,真的是因為我們所處兩個不同的世界嗎?
如果這樣一位有能力的人,都無法重振威風,找出生路,
那麼,那些更弱勢的人,又該何去何從?
這本財經的後半部幾乎就是在說台灣即將走入"崩世代",
或許說的是很實際的現況,可是,總是覺得這個名詞似乎為人民找了一個很完美的藉口。
我記得,在上一波金融風暴中,
曾遇過一對高知識夫婦一同來應徵安親老師職務,
他們一邊面試一邊泣訴著,因為兩人同時放無薪假、被裁員,
家中還有幼嬰要扶養,還有房貸要繳,
所以不得不捨棄原有的科技新貴身分,
往更底下的工作尋找。
最後當然是不適任,他們是做科技的,不是做教育的,
而他們的心態也不適合做教育。
當下我只疑惑,兩人都曾是高薪分子,難道沒有存款嗎?
兩人都念到碩士博士,也都還算年輕,難道無法另謀生路嗎?
所以說,我只覺得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是依賴科技的結果就是無法回歸人性。
不論是享受著高科技生活的消費者,或是仰賴科技為生的科技貴族,
一但把這兩字抽掉,我們竟也無法學習「反璞歸真」的態度,回到最原始、最初衷的原動力。
剛開始看商周時,看到這些成功的人士,我會以為這些人跟發票千萬獎金得主一樣,
是稀有的幸運兒。
後來,慢慢比照過後,我才發現,
其實是大多數的人都過於養尊處優,所以死於安樂。
曾幾何時,台灣人以像竹子般富有堅韌的特質為傲,
我們還能在國小的社會課本中說到台灣這個民族,就是越挫越勇、不畏風浪,並有多元的延展性,適應力極佳。
現在看來,都是空談,已成為歷史。
與其成天看著像《財經》這樣描寫過於現實的文章,或是盯著電視,看著名嘴口無遮攔的大肆分析現在的台灣有多腐敗,
不如看看《商周》,看看裡面的小人物、大人物是如何轉念、如何經歷挫折、如何走到今日成就,
也許思考會正向得多,獲得的靈感也會多些。
別再抱怨政府無能、公司無能、社會無能,
我相信台灣過去到現在的歷史中,一定有比此時更差的環境,
但是人心呢?台灣人民面對劣勢時的態度呢?
是否已是空前的差、空前的敗壞,答案自在人心。